Monday, July 21, 2008

Gollum

《魔戒》電影第三集《王者再臨》將 Gollum 描寫成一個在 Frodo 和 Sam 之間挑撥離間的壞人。這個情節在原著是沒有的。根據原著,儘管 Frodo 在 Sam 對 Gollum 的針對和懷疑裏面時常袒護 Gollum,他從來沒有懷疑過 Sam 的忠誠,更不會如電影那樣因為食物的緣故而對 Sam 有任何不信任。不過他們之間的友誼不是我這帖的主題。

Gollum 不是好人。說到底,他起初是殺了自己的好朋友來奪取魔戒;而且他確實是將 Frodo 出賣了給 Shelob。不過,在他死心不息地伺機想奪回魔戒的過程中,作者 Tolkien 筆下的 Gollum 並不是一個奸險小人,而是一個精神分裂、感受著魔戒的召喚、被魔戒控制著、明知它殘害自己身心卻又身不由己地想要得回它的可憐蟲。可憐、憐惜、pity,正是這個故事其中一個重要的訊息。

Gollum 的可憐是透過與他一樣曾經擁有過魔戒的 ring bearers 眼中得見的。也許首先要明白的是,Gollum 雖然以殘暴的方式得到了魔戒,他卻因而飽受摧殘。起初他常常將魔戒戴在手上,靠著它的魔力,聽見人們心裏的說話,當中不少是對他的批評。於是久而久之,就是沒有戴上魔戒的日子他也彷彿聽見別人不斷地談論他。在惱羞成怒之餘,他刻意地避開人們,變得更加孤僻。

Gollum 原是一個普通的哈比人,名叫 Smeagol,魔戒卻將他的生命延長得超乎常人。在漫長的五百年裏面,他不單避開人們,後來更因害怕日月的光華,進而躲到深山之中過著原始的生活,每天捕魚生吞活吃。魔戒控制著他的心神,以致他沒有一刻不想著它;但魔戒同樣地沒有一刻不控訴他,心底的罪咎從沒有離開他。而且這一份罪咎已經成為他心底一處漆黑的角落;Faramir 對他說:“There are locked doors and closed windows in your mind, and dark rooms behind them.”那是他不讓人觸摸的角落,也是他自己不敢觸碰的角落。

在故事裏面幾位 ring bearers 的眼中,他們看見的 Gollum 不是要除之後快的惡人。當 Frodo 切齒地說,可惜(What a pity) Bilbo 沒有把 Gollum 早殺掉時,Gandolf 說:正是「憐惜 pity」使 Bilbo 下不了手。這份憐惜,直到 Frodo 親眼見著 Gollum ,他才明白過來,也由此叫他下不了手。而又直到 Sam 有機會保管魔戒一段很短時間之後,他在末日火山上與 Gollum 再遇,原本一直以為殺死 Gollum 並沒有甚麼不對的他,心裏面忽地有一種力量叫他下不了手,在他眼前的 Gollum 只是一個被魔戒纏磨、消蝕,不再有生命的活物。

對於魔戒,Gollum 的感情複雜。一方面,他總感受著它的呼喚,無時不想再度擁有它。可是另一方面他也感受著它的邪惡,被它牽動,甚至被它操控,終生迷失,生命只成灰塵。當失去魔戒的日子,Gollum 曾經回復到較正常的精神,可以與人作有限度的接觸。甚至有一刻在他裏面的 Smeagol 和 Gollum 產生思想爭鬥,Smeagol 要想放過 Frodo,可惜最終因為一個誤會,讓 Gollum 得逞。而當他知道 Frodo 想要將魔戒扔到末日火山裏,他就再一次被魔戒控制,甚至為它付上自己的性命。不過,也正因為 Gollum 這樣以性命奪回魔戒,它才完全被消滅。

被一件物件、一件事情、一個人牽動、操控,到迷失的地步,生命因而被纏磨、消蝕,又豈止 Gollum?

No comments: